第三章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
3.1系统开发的任务和特点
3.1.1系统开发的任务
系统开发的任务就是根据企业管理的目标、内容、规模、性质等具体情况,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系统发展的规律,为企业建立起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其中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开发出一套适合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应用软件系统。
在计算机领域中,人们经常用“系统开发”一词来概括管理应用软件系统从项目提出直到运行、评价为止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有时又称为“系统分析与设计”或简称为“系统设计”。
3.1.2系统开发的特点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成果或产品是一套应用软件系统。与一般硬件设备的生产过程和单项事务处理的程序编写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复杂性高
2.集体的创造性活动
3.质量要求高
4.产品是无形的
5.历史短,经验不足
3.2系统开发的指导原则
系统工程是为了合理地进行开发、设计和运用系统而采用的思想、步骤、组织和方法的总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属于系统工程的范畴。深入分析系统的特征,根据系统发展的规律来建立系统,是系统开发的指导原则,其要点如下:
3.2.1系统的目的性
应明确系统开发的目的,确立面向用户的观点。
3.2.2系统的整体性
强调系统的整体性,采用先确定逻辑模型,再设计物理模型的开发思路。
系统开发采取整体化开发形式。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详细了解原系统信息处理过程,包括各种处理的物理细节,得出原系统的物理模型。
二是对原系统的物理模型进行综合和抽象,去掉物理细节,分析原系统的逻辑功能,得出原系统的整体逻辑模型。
三是对原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行改进和完善,补充管理需要的、人工系统难以实现的新的功能,形成新系统的逻辑模型,解决新的计算机系统应当“做什么”的问题。
四是建立新系统的物理模型,即确定新系统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法和手段,解决新系统“如何做”的问题。
这个过程就是由原系统物理模型,到原系统逻辑模型和计算机化逻辑模型,再到计算机化物理模型的过程。
3.2.3系统的相关性
分析系统的相关性,根据分解-协调的原则由顶向下发展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功能)组成的,整个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个系统的功能并不是各子系统的简单加和,其功能应比所有子系统的功能总和还要大得多。
整个系统为层次结构,系统可分解为多个子系统,子系统同样又可分解为更细一级以子系统。系统、子系统均有自身的目标、界限、输入、输出和处理内容。
根据上述特性,发展了系统结构化分析和设计的方法,其要点是“自顶向下”地开发系统,分期分批进行子系统的开发,“由底向上”实施,先实现某些子系统再逐步实现总的目标和功能。因此,在系统开发中“由顶向下”是主导原则,“由底向上”是辅助原则。
3.2.4系统的环境适应性
应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开发易扩展、易维护的系统。
3.2.5工作成果文档化,图表规范化
软件是程序以及开发、使用和维护这些程序所需的所有文档。要及时按照一定规范产生各种文档,做到工作成果文档化、图表规范化。这些文档有以下重要作用:
其一,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各种调查分析的结果和设计的技术细节必须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以供查阅和核对。#p#分页标题#e#
其二,开发人员之间、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可利用书面的、超越各自专业的共同语言——文档的形式有效地进行交流。
其三,系统开发要经过一定的过程,后一阶段的工作要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前期工作文档的基础上继续进行。
文档的形式以图表为主,其表达效果在很多情况下比文字叙述简洁、形象、效果真实。但所用的图表应当规范化、标准化。
3.3系统开发的方法
3.3.1生命周用法
生命周期法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划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成若干步骤。
1.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如下:
(1)系统分析。在系统分析阶段,首先根据用户提出的建立新系统的要求,进行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系统分析是使系统开发达到合理、优化的重要阶段,这阶段工作深入与否直接影响到新系统的质量和经济性,它是开发成败的关键。
(2)系统设计。根据系统分析确定的逻辑模型,确定新系统的物理模型,即计算机化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总体结构和数据库设计,并提出系统配置方案。继而对物理模型进行详细的设计。详细设计的主要内容有代码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处理过程设计。最后,编写系统设计报告。
(3)系统实施。系统实施包括:按照物理模型实现应用软件的编制和测试、系统试运行、系统切换、系统交付使用以及运行后的系统维护和评价等工作。
2.生命周期法的主要优缺点
生命周期法的主要优点是:
(1)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全局性。它采用“自顶向下”的原则分析和设计系统,首先解决全局问题,强调在系统整体优化的前提下,来考虑具体的解决方案。
(2)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整个开发过程阶段和步骤清楚,每一阶段和步骤均有明确的成果,作为下一步工作的依据。这样有利于整个项目的管理与控制,避免了开发过程的混乱状态。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这种方法的一些缺陷:
(1)难以准确定义用户需求。
(2)开发周期长,难以适应环境变化。
3.3.2原型法
原型法(Prototyping Approach)的基本思想是:首先由用户与系统分析设计人员合作,在短期内定义用户的基本需求,开发出一个功能不十分完善、实验性的、简易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基本框架,称之为原型。接着运行这个原型,再不断评价和改进原型,使之逐步完善。其开发过程是多次重复、不断演进的过程。
原型法的主要优点是:
l.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用户参与积极性高
3.开发周期短,使用灵活
由于原型法需要快速形成原型和不断修改演进,要求系统的可变更性好,易于修改,因此,采用这种方法必须具有形成原型和修改原型的支撑工具,如系统分析和设计中各种图表的生成器、计算机数据字典、程序生成器等。这些支撑工具正在研制与完善中,其发展对原型法的推广使用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3.3.3面向对象的方法(Object Oriented)
面向对象的方法与传统方法比较有两点重大突破。
1.操作与数据共同封装
所谓“对象”就是数据和操作的封装通信单位。在面向对象技术里,将数据和操作称为对象的属性和服务。数据表征了对象的状态,操作则是在外界激发下使数据的状态改变。这里激发的因素就是对象间的通信,称为消息。对象接收某则消息后,对属性(数据)进行操作。
2.类与继承机制
“类”就是指一组具有相同结构、操作和约束条件的对象,对象类由“类说明”和“类实现”两大部分组成。“类说明”统一描述对象类的结构。应遵守的约束规则以及执行的操作。而“类实现”则由开发人员掌握。#p#分页标题#e#
一个类的上层可以有超类,下层可以有子类,形成一种层次结构。一个类可以有多个超类,也可以有多个子类。超类是下层子类的概括,因此子类可以继承超类的属性、操作和约束规则,这就是类继承机制。继承性使面向对象的系统具有较好的可扩充性和灵活性,因而有利于软件系统的维护。
3.3.4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CASE)是提高系统开发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CASE技术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内各阶段工作基于计算机的自动化。CASE的作用,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能实现一个具有快速响应、专用资源和早期查错功能的交互式开发环境。
二是对系统开发和维护过程中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
三是通过强有力的图形接口,实现直观的程序设计。
3.3.5开发方法的选择
原型法需要软件支撑工具快速形成原型,并不断地与用户讨论、修改,最终建立系统。要将这种方法用于大型信息系统开发中的所有环节是不适宜的。因此,它主要用于小型的。灵活性高的系统或局部系统的设计和实施。
面向对象的方法是以对象为基础,利用特定的软件工具直接完成从对象的描述到应用软件结构的转换,特别适合于小型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
在大型系统的开发中,常常不是采用一种开发方法,而是采用多种方法的组合。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是目前较全面支持大、中型系统整个过程开发的方法,其他方法虽然有许多优点,但都只能作为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在局部开发环节上的补充,暂时还不能代替其在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系统开发的方法随着系统开发工具的不断改进,正在逐渐完善,本节列举的各种方法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经常可以混合使用。
3.4系统开发的方式
目前,我国企业系统开发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由本企业自行开发
这种开发方式需要有出色的领导和自己的开发队伍,包括系统分析师、程序设计员、计算机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等各类人员。
自行开发的主要优点是:
(1)用户的需求可以得到充分满足。(2)系统维护容易。(3)可锻炼本企业计算机开发应用的队伍。
自行开发的主要缺点是:
(1)系统开发周期一般较长。(2)难于摆脱本企业习惯的管理方式的影响,不易开发出一个高水平的管理信息系统。(3)用于企业内部的开发费用高。
2.委托开发
利用外部专门提供信息系统建立和维护的公司,来实现信息系统的开发。企业应当事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委托开发的单位提出系统开发任务书,明确新系统的目标、范围和总的功能需求。在开发过程中,企业应派出精通管理业务的人员参与开发方案的研究、监督控制工作的进展,以保证工作的质量。
这种开发方式的优点是:开发周期短;企业不必组织本企业的开发队伍;如果选择了好的开发单位,企业能密切配合系统开发管理工作,使之符合现代信息处理要求,则可开发出水平较高的系统。其缺点是:委托开发由于要由软件公司对企业的系统进行专门的开发,用于外部的费用很高;当企业管理发生变化或扩展时,系统维护工作困难。
3.企业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
其主要优点是:在合作开发中,可发挥软件公司技术力量强,本企业人员对管理业务熟悉的优势,共同开发出具有较高水平而适用性又强的系统;有利于企业计算机应用队伍的培养与提高。
4.购买应用软件产品
购买商品化应用软件产品的主要优点是:
#p#分页标题#e#
(1)软件产品可靠性、稳定性高。
(2)反映了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
(3)开发周期短。
(4)费用比较低。
购买商品化软件的主要缺点是:
(1)系统实施费用较高。
(2)系统维护困难。
商品化软件应用范围正在日益扩大,将成为系统建立的主要方式。
3.5系统开发的组织与项目管理
3.5.1系统开发的组织
1.系统开发领导小组
系统开发领导小组应由企业负责人来主持,小组成员应包括1名公司副经理、系统开发项目组长、有经验的系统分析师,以及用户各主要部门的业务负责人,共约5-7人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制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方针策略;指导项目小组的工作;批准项目计划;在开发过程中,根据客观发展情况进行决策,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控制开发进度。领导小组的职责范围如下:
(1)提出建立新系统的目标和总策略。
(2)指导项目小组工作,保证满足企业不同部门对新系统的需求。
(3)对开发工作进行监督与控制。
(4)协调系统开发中有关的各项工作。
(5)向上级组织报告系统开发工作的进展情况。
(6)委任计算中心的主要工作人员,规定他们的职责范围。
2.系统开发项目组
项目小组直接负责系统开发的具体企业工作。项目小组成员由三类人员组成,即系统分析师、程序设计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在系统开发的各阶段中。
各类人员的工作任务及应具备的素质如下:
(1)系统分析师。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的需求;评价该企业开发计算机化信息系统的可行性;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负责对新系统的安装、测试和技术文件的编写。他们不仅应当具备计算机硬件、软件的知识,懂得企业管理的业务,还应当了解现代化管理方法以及各种经济数学模型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并且应当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上述知识的能力。
此外,他们应当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他们应具有概括能力、逻辑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系统
(2)程序设计员。程序设计员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系统分析师所提出的设计方案编制程序、调试程序、修改程序直到新系统投入运行。
(3)企业管理人员。参加系统开发的企业管理人员代表用户,在实际工作中提出用户的需求,一方面对开发工作的质量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他们应按照新系统的要求,组织管理基础工作的整顿,提供新系统运行所需的各种基础数据。
3.5.2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应用软件系统开发工作以外,还需要一定的支持环境,如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完整化,应用人员的培训,硬件设备和系统软件的配置,计算机房的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只有这些工作完成以后,信息系统才能正常运转。
优势:自考专业课程30%的平时成绩,视频教学,通过率高。 [详情] |
第三章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
3.1系统开发的任务和特点
3.1.1系统开发的任务
系统开发的任务就是根据企业管理的目标、内容、规模、性质等具体情况,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系统发展的规律,为企业建立起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其中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开发出一套适合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应用软件系统。
在计算机领域中,人们经常用“系统开发”一词来概括管理应用软件系统从项目提出直到运行、评价为止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有时又称为“系统分析与设计”或简称为“系统设计”。
3.1.2系统开发的特点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成果或产品是一套应用软件系统。与一般硬件设备的生产过程和单项事务处理的程序编写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复杂性高
2.集体的创造性活动
3.质量要求高
4.产品是无形的
5.历史短,经验不足
3.2系统开发的指导原则
系统工程是为了合理地进行开发、设计和运用系统而采用的思想、步骤、组织和方法的总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属于系统工程的范畴。深入分析系统的特征,根据系统发展的规律来建立系统,是系统开发的指导原则,其要点如下:
3.2.1系统的目的性
应明确系统开发的目的,确立面向用户的观点。
3.2.2系统的整体性
强调系统的整体性,采用先确定逻辑模型,再设计物理模型的开发思路。
系统开发采取整体化开发形式。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详细了解原系统信息处理过程,包括各种处理的物理细节,得出原系统的物理模型。
二是对原系统的物理模型进行综合和抽象,去掉物理细节,分析原系统的逻辑功能,得出原系统的整体逻辑模型。
三是对原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行改进和完善,补充管理需要的、人工系统难以实现的新的功能,形成新系统的逻辑模型,解决新的计算机系统应当“做什么”的问题。
四是建立新系统的物理模型,即确定新系统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法和手段,解决新系统“如何做”的问题。
这个过程就是由原系统物理模型,到原系统逻辑模型和计算机化逻辑模型,再到计算机化物理模型的过程。
3.2.3系统的相关性
分析系统的相关性,根据分解-协调的原则由顶向下发展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功能)组成的,整个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个系统的功能并不是各子系统的简单加和,其功能应比所有子系统的功能总和还要大得多。
整个系统为层次结构,系统可分解为多个子系统,子系统同样又可分解为更细一级以子系统。系统、子系统均有自身的目标、界限、输入、输出和处理内容。
根据上述特性,发展了系统结构化分析和设计的方法,其要点是“自顶向下”地开发系统,分期分批进行子系统的开发,“由底向上”实施,先实现某些子系统再逐步实现总的目标和功能。因此,在系统开发中“由顶向下”是主导原则,“由底向上”是辅助原则。
3.2.4系统的环境适应性
应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开发易扩展、易维护的系统。
3.2.5工作成果文档化,图表规范化
软件是程序以及开发、使用和维护这些程序所需的所有文档。要及时按照一定规范产生各种文档,做到工作成果文档化、图表规范化。这些文档有以下重要作用:
其一,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各种调查分析的结果和设计的技术细节必须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以供查阅和核对。#p#分页标题#e#
其二,开发人员之间、开发人员与用户之间,可利用书面的、超越各自专业的共同语言——文档的形式有效地进行交流。
其三,系统开发要经过一定的过程,后一阶段的工作要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前期工作文档的基础上继续进行。
文档的形式以图表为主,其表达效果在很多情况下比文字叙述简洁、形象、效果真实。但所用的图表应当规范化、标准化。
3.3系统开发的方法
3.3.1生命周用法
生命周期法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划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成若干步骤。
1.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如下:
(1)系统分析。在系统分析阶段,首先根据用户提出的建立新系统的要求,进行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系统分析是使系统开发达到合理、优化的重要阶段,这阶段工作深入与否直接影响到新系统的质量和经济性,它是开发成败的关键。
(2)系统设计。根据系统分析确定的逻辑模型,确定新系统的物理模型,即计算机化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总体结构和数据库设计,并提出系统配置方案。继而对物理模型进行详细的设计。详细设计的主要内容有代码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处理过程设计。最后,编写系统设计报告。
(3)系统实施。系统实施包括:按照物理模型实现应用软件的编制和测试、系统试运行、系统切换、系统交付使用以及运行后的系统维护和评价等工作。
2.生命周期法的主要优缺点
生命周期法的主要优点是:
(1)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全局性。它采用“自顶向下”的原则分析和设计系统,首先解决全局问题,强调在系统整体优化的前提下,来考虑具体的解决方案。
(2)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整个开发过程阶段和步骤清楚,每一阶段和步骤均有明确的成果,作为下一步工作的依据。这样有利于整个项目的管理与控制,避免了开发过程的混乱状态。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这种方法的一些缺陷:
(1)难以准确定义用户需求。
(2)开发周期长,难以适应环境变化。
3.3.2原型法
原型法(Prototyping Approach)的基本思想是:首先由用户与系统分析设计人员合作,在短期内定义用户的基本需求,开发出一个功能不十分完善、实验性的、简易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基本框架,称之为原型。接着运行这个原型,再不断评价和改进原型,使之逐步完善。其开发过程是多次重复、不断演进的过程。
原型法的主要优点是:
l.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用户参与积极性高
3.开发周期短,使用灵活
由于原型法需要快速形成原型和不断修改演进,要求系统的可变更性好,易于修改,因此,采用这种方法必须具有形成原型和修改原型的支撑工具,如系统分析和设计中各种图表的生成器、计算机数据字典、程序生成器等。这些支撑工具正在研制与完善中,其发展对原型法的推广使用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3.3.3面向对象的方法(Object Oriented)
面向对象的方法与传统方法比较有两点重大突破。
1.操作与数据共同封装
所谓“对象”就是数据和操作的封装通信单位。在面向对象技术里,将数据和操作称为对象的属性和服务。数据表征了对象的状态,操作则是在外界激发下使数据的状态改变。这里激发的因素就是对象间的通信,称为消息。对象接收某则消息后,对属性(数据)进行操作。
2.类与继承机制
“类”就是指一组具有相同结构、操作和约束条件的对象,对象类由“类说明”和“类实现”两大部分组成。“类说明”统一描述对象类的结构。应遵守的约束规则以及执行的操作。而“类实现”则由开发人员掌握。#p#分页标题#e#
一个类的上层可以有超类,下层可以有子类,形成一种层次结构。一个类可以有多个超类,也可以有多个子类。超类是下层子类的概括,因此子类可以继承超类的属性、操作和约束规则,这就是类继承机制。继承性使面向对象的系统具有较好的可扩充性和灵活性,因而有利于软件系统的维护。
3.3.4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CASE)是提高系统开发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CASE技术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内各阶段工作基于计算机的自动化。CASE的作用,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能实现一个具有快速响应、专用资源和早期查错功能的交互式开发环境。
二是对系统开发和维护过程中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
三是通过强有力的图形接口,实现直观的程序设计。
3.3.5开发方法的选择
原型法需要软件支撑工具快速形成原型,并不断地与用户讨论、修改,最终建立系统。要将这种方法用于大型信息系统开发中的所有环节是不适宜的。因此,它主要用于小型的。灵活性高的系统或局部系统的设计和实施。
面向对象的方法是以对象为基础,利用特定的软件工具直接完成从对象的描述到应用软件结构的转换,特别适合于小型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
在大型系统的开发中,常常不是采用一种开发方法,而是采用多种方法的组合。
结构化生命周期法是目前较全面支持大、中型系统整个过程开发的方法,其他方法虽然有许多优点,但都只能作为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在局部开发环节上的补充,暂时还不能代替其在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系统开发的方法随着系统开发工具的不断改进,正在逐渐完善,本节列举的各种方法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经常可以混合使用。
3.4系统开发的方式
目前,我国企业系统开发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由本企业自行开发
这种开发方式需要有出色的领导和自己的开发队伍,包括系统分析师、程序设计员、计算机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等各类人员。
自行开发的主要优点是:
(1)用户的需求可以得到充分满足。(2)系统维护容易。(3)可锻炼本企业计算机开发应用的队伍。
自行开发的主要缺点是:
(1)系统开发周期一般较长。(2)难于摆脱本企业习惯的管理方式的影响,不易开发出一个高水平的管理信息系统。(3)用于企业内部的开发费用高。
2.委托开发
利用外部专门提供信息系统建立和维护的公司,来实现信息系统的开发。企业应当事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委托开发的单位提出系统开发任务书,明确新系统的目标、范围和总的功能需求。在开发过程中,企业应派出精通管理业务的人员参与开发方案的研究、监督控制工作的进展,以保证工作的质量。
这种开发方式的优点是:开发周期短;企业不必组织本企业的开发队伍;如果选择了好的开发单位,企业能密切配合系统开发管理工作,使之符合现代信息处理要求,则可开发出水平较高的系统。其缺点是:委托开发由于要由软件公司对企业的系统进行专门的开发,用于外部的费用很高;当企业管理发生变化或扩展时,系统维护工作困难。
3.企业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
其主要优点是:在合作开发中,可发挥软件公司技术力量强,本企业人员对管理业务熟悉的优势,共同开发出具有较高水平而适用性又强的系统;有利于企业计算机应用队伍的培养与提高。
4.购买应用软件产品
购买商品化应用软件产品的主要优点是:
#p#分页标题#e#
(1)软件产品可靠性、稳定性高。
(2)反映了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
(3)开发周期短。
(4)费用比较低。
购买商品化软件的主要缺点是:
(1)系统实施费用较高。
(2)系统维护困难。
商品化软件应用范围正在日益扩大,将成为系统建立的主要方式。
3.5系统开发的组织与项目管理
3.5.1系统开发的组织
1.系统开发领导小组
系统开发领导小组应由企业负责人来主持,小组成员应包括1名公司副经理、系统开发项目组长、有经验的系统分析师,以及用户各主要部门的业务负责人,共约5-7人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制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方针策略;指导项目小组的工作;批准项目计划;在开发过程中,根据客观发展情况进行决策,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控制开发进度。领导小组的职责范围如下:
(1)提出建立新系统的目标和总策略。
(2)指导项目小组工作,保证满足企业不同部门对新系统的需求。
(3)对开发工作进行监督与控制。
(4)协调系统开发中有关的各项工作。
(5)向上级组织报告系统开发工作的进展情况。
(6)委任计算中心的主要工作人员,规定他们的职责范围。
2.系统开发项目组
项目小组直接负责系统开发的具体企业工作。项目小组成员由三类人员组成,即系统分析师、程序设计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在系统开发的各阶段中。
各类人员的工作任务及应具备的素质如下:
(1)系统分析师。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的需求;评价该企业开发计算机化信息系统的可行性;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负责对新系统的安装、测试和技术文件的编写。他们不仅应当具备计算机硬件、软件的知识,懂得企业管理的业务,还应当了解现代化管理方法以及各种经济数学模型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并且应当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上述知识的能力。
此外,他们应当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他们应具有概括能力、逻辑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系统
(2)程序设计员。程序设计员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系统分析师所提出的设计方案编制程序、调试程序、修改程序直到新系统投入运行。
(3)企业管理人员。参加系统开发的企业管理人员代表用户,在实际工作中提出用户的需求,一方面对开发工作的质量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他们应按照新系统的要求,组织管理基础工作的整顿,提供新系统运行所需的各种基础数据。
3.5.2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应用软件系统开发工作以外,还需要一定的支持环境,如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完整化,应用人员的培训,硬件设备和系统软件的配置,计算机房的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只有这些工作完成以后,信息系统才能正常运转。
相关信息
Copyright 2009-2021 武汉大学自考专升本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为武汉大学交流信息网站,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