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武汉大学自考 > 院校动态 > 青春,在实践中闪光

青春,在实践中闪光

来源: 武汉大学自考 发布时间:2010-12-22 16:34 点击数:68

“近日,来自武汉各高校的上百名志愿者启程奔赴大别山区,对那里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帮扶。”“今年7月,武汉大学的赵小亭同学赴贵州参加暑期实践活动不幸遇难,她的精神感动激励着更多的莘莘学子投身实践、服务社会。”

822,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全国学联引领大学生深入基层服务社会建功立业》的新闻中,多次以武汉大学为例进行报道。

赵小亭这位“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在上大学后的两个暑期里,都选择了参加社会实践,到边远地区支教。2010年暑期,2万余名武大学子和赵小亭一样,放弃悠闲的暑期生活,参加形式各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足迹遍及祖国的五湖四海。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而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社会实践并参与其中,我校又是如何组织开展这项活动,让武大学子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的呢?

激发学生实践激情

赵小亭所参加的赴贵定支教实践队、“行为节能与低碳社会”大型暑期社会实践、“直通世博”系列暑期社会实践等,是今年全校217支校级实践团队中的几支。近年来,学校每年都会组建200余支校级实践团队和600余支院级实践团队,每年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约占在校学生的50%

如此大规模的社会实践工作,如果没有一套完备的制度和运行机制,是难以有序进行和取得实效的。在多年的工作过程中,我校通过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基地化建设、项目化操作等,构建起了长效机制。

2006年,学校先后出台了《武汉大学社会实践评比条例》《武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等文件,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安排社会实践工作。各学院(系)也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确保全校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将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列为本科生必修课,计2个学分;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直接与学生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等挂钩;与教师工作量和干部业绩的奖惩挂钩……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全校师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了有机运作、自我驱动、有轨发展的动力机制。

今年7月,我校与湖北省荆门市共建武汉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目前学校已在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浙江宁波、湖北赤壁等地建立了百余个长期实践基地,这些基地具有融教学、科研、生产、育人于一体的综合功能,促进了实践活动的社会化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化,帮助大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以往,学生们对于社会实践是抱着要我做的被动心态,由各学院(系)和基层团学组织将任务“领”回来之后再分配到人。如何把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使“领任务”变成请任务,学校出台了项目化运作的“妙招”。从2002年开始的每年6月,学校提出社会实践项目规划,由各级团学组织、学生结合学校提供的课题组队申报,最后采取项目化招标和审核的形式确定社会实践项目。

社会实践是发挥大学生智力优势及专业技能的实战平台。学校有社会实践的优良传统和良性机制,如今,参加社会实践已成为我们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经历。”曾参加赴荆门社会实践队的队员孟勇表示。

社会实践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模式。从活动规模上,由单人单队向团队型、区域性大规模集中活动方向发展;从活动内容和层次上,由调查访问为主向结合专业,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服务、产品开发、勤工助学、社区援助、就业见习、挂职锻炼、知识培训、便民服务、高新科技产品技术推广等多样化形式和内容发展。

形成鲜明实践特色

“从海拔最低的阳日到海拔最高的神农顶,从针叶落叶阔叶林到暗针叶林,从湿地到河流,从喀斯特地形到冰川遗迹,我们经历了从前未曾经历、甚至未曾设想的东西,并从中懂得了很多道理。其实人生的道路就像登山,会有意料之外的坎坷和险滩,挑战自我的勇气和超越极限的斗志,就是战胜困难所必备的素质。”著名的“红楼女孩”王颖在随队参加武汉大学神农架及长江流域生态考察队后,写下这样的日记。

“武汉大学神农架及长江流域生态考察”自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如今已坚持开展十届。这项深受历届学子喜爱的科考活动不仅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精神,对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知识结构和人格的完善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活动所积攒的研究资料之丰富,堪称“关于当地生态环境资源的活化石”。这正是学校充分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有力佐证。

近四年来,全校每年申报的暑期社会实践重点项目不断增加,实践主题不断丰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社会效益也显著提升,逐步形成了社会实践“坚持紧扣时代脉搏,坚持紧跟社会热点,坚持贴近青年需求,坚持体现育人功能”的创新特色。

“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践行弘毅精神,服务城乡发展”……学校每年都会确立一个社会实践主题;为了真正让学子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学校把社会实践活动与时代主旋律相融合,与国内外形势相结合,客观反映青年学生成才的内在需要。

“我的家乡在长征路上”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系列农村对口帮扶活动、赴中西部农村调查及服务大型实践活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寻访十年民生路”主题实践活动等,无不加深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激发了他们的忧患意识。

把目光投向社会热点,结合社会需要,体现人文关怀,是社会实践的又一“重头戏”。2008年,“医疗服务灾区•奥运传递梦想”赴四川灾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为北川、安县四个灾民临时安置区的近千名孩子带去了欢声笑语。“关注留守儿童实践团”举办了“1+6”关爱活动,成立了专项奖学金,开展寻亲活动、武汉大学一日行、爱心家庭一日生活等活动,建立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站,组织五支特色服务分队,开展实践调研等,形成了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服务机制。

以“创造、创新、创业”为核心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本科教育的鲜明特色,而社会实践是开展“三创”教育,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技能的重要渠道。今年,“大学生科研基金立项研究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重点项目”和第三届“行走中华”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团等实践活动,对培养“三创”人才和促进就业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历经13万公里往返旅程,边境考察行程6万公里,共考察160个县级行政区,其中,考察港口码头38个、口岸19个,与111家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联系……这一串可观的数字为“中国轮廓”科学考察队所创造。2006年,以城市设计学院学生为主要阵容的18 支考察队从建筑风格、历史渊源、民族风情等多重视角考察祖国边境沿线的建筑与城镇。

在社会实践中,“中国轮廓”科学考察队队员不仅对建筑和设计专业有了更深刻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切身体会到了“国家形象”的庄严。“不到边境,便不知祖国有多大。不上高山,便不知祖国有多辽阔。参加这项活动,除了增长专业知识、培养团队精神外,更加深了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位考察队队员在实践日志中这样写道。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在全校数目众多、形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志愿服务类(包括支教)格外引人注目:实践地点多为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实践内容不会为自己的“充电”和就业直接增加砝码,需要实践者极大的奉献心、爱心……然而这类看似“吃力不讨好”的社会实践却受到学子们的热捧,每年的志愿服务类实践都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

赵小亭是一名中国注册青年志愿者,在武汉大学,与她有着同样身份的,就有17000余名大学生人们或许还记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获得者陶孝芳,大学期间38次捐献成分血;湖北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卢章洪,发起成立急救组织“救护之翼”,先后培训10000余人次……

正是因为有像赵小亭、陶孝芳、卢章洪等这样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珞珈志愿者心系祖国,关注社会,时刻铭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才让志愿服务精神在珞珈山上散发出更加耀目的光芒。

学校每年划拨20万元用于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志愿者的保障,将每个月第二个星期六设为“珞珈志愿者日”。在年复一年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一大批致力于开展支教志愿服务的优秀实践团队和先进个人典型不断涌现——

从珞珈山到贵州省贵定县,有一条由赵小亭所在的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党员开辟的爱心支教之路。四年来,该院近百名学生传递接力棒,坚持为当地山村小学生送去图书和素质教育课程,受到当地群众高度赞扬;

数学与统计学院赴贵州黔南支教实践队,扎根西部,不畏艰苦,连续7年奔赴当地开展支教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由我校大学生自发组织的赴四川省北川县北川中学“爱的传递”实践队发起为当地中学捐建图书馆的倡议,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苦难,终于圆了孩子们“一本书的心愿”;

西部计划志愿者“大山里的魔法教室”志愿服务项目组,筹资24.5万元为六所恩施贫困山区小学建设现代化艺体教室,并提供900多个小时支教志愿服务;

为留守儿童播撒希望种子的“种太阳”实践队,自2008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大别山区留守儿童的成长,发起人李可欣同学甚至休学一年,为项目的深化及实践队伍的壮大四处奔走……

从城市社区服务到农村支医支教,从政策理论宣讲到新农村建设,从帮助城市流动儿童到关爱贫困山区留守儿童,我校志愿服务者的足迹遍及32个省(市、自治区),学校也连续21年获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

在纪念赵小亭同学、宣传赵小亭事迹、学习赵小亭精神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社会实践必将引领更多的珞珈学子投身其中,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磨练自己的心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青春在实践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编辑:杨欣欣)


如果您对“青春,在实践中闪光”还有疑问,可立即咨询武汉大学自考招生网的客服老师:点击咨询
院校动态
学校首页 招生专业 自考简章
成考简章 常见问答 网上报名

青春,在实践中闪光

来源: 武汉大学自考   点击数:68

发布时间:2010-12-22 16:34

“近日,来自武汉各高校的上百名志愿者启程奔赴大别山区,对那里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帮扶。”“今年7月,武汉大学的赵小亭同学赴贵州参加暑期实践活动不幸遇难,她的精神感动激励着更多的莘莘学子投身实践、服务社会。”

822,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全国学联引领大学生深入基层服务社会建功立业》的新闻中,多次以武汉大学为例进行报道。

赵小亭这位“中国杰出青年志愿者”,在上大学后的两个暑期里,都选择了参加社会实践,到边远地区支教。2010年暑期,2万余名武大学子和赵小亭一样,放弃悠闲的暑期生活,参加形式各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足迹遍及祖国的五湖四海。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而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社会实践并参与其中,我校又是如何组织开展这项活动,让武大学子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的呢?

激发学生实践激情

赵小亭所参加的赴贵定支教实践队、“行为节能与低碳社会”大型暑期社会实践、“直通世博”系列暑期社会实践等,是今年全校217支校级实践团队中的几支。近年来,学校每年都会组建200余支校级实践团队和600余支院级实践团队,每年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约占在校学生的50%

如此大规模的社会实践工作,如果没有一套完备的制度和运行机制,是难以有序进行和取得实效的。在多年的工作过程中,我校通过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基地化建设、项目化操作等,构建起了长效机制。

2006年,学校先后出台了《武汉大学社会实践评比条例》《武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等文件,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安排社会实践工作。各学院(系)也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确保全校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将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列为本科生必修课,计2个学分;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直接与学生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等挂钩;与教师工作量和干部业绩的奖惩挂钩……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全校师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了有机运作、自我驱动、有轨发展的动力机制。

今年7月,我校与湖北省荆门市共建武汉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目前学校已在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浙江宁波、湖北赤壁等地建立了百余个长期实践基地,这些基地具有融教学、科研、生产、育人于一体的综合功能,促进了实践活动的社会化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化,帮助大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以往,学生们对于社会实践是抱着要我做的被动心态,由各学院(系)和基层团学组织将任务“领”回来之后再分配到人。如何把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使“领任务”变成请任务,学校出台了项目化运作的“妙招”。从2002年开始的每年6月,学校提出社会实践项目规划,由各级团学组织、学生结合学校提供的课题组队申报,最后采取项目化招标和审核的形式确定社会实践项目。

社会实践是发挥大学生智力优势及专业技能的实战平台。学校有社会实践的优良传统和良性机制,如今,参加社会实践已成为我们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经历。”曾参加赴荆门社会实践队的队员孟勇表示。

社会实践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模式。从活动规模上,由单人单队向团队型、区域性大规模集中活动方向发展;从活动内容和层次上,由调查访问为主向结合专业,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服务、产品开发、勤工助学、社区援助、就业见习、挂职锻炼、知识培训、便民服务、高新科技产品技术推广等多样化形式和内容发展。

形成鲜明实践特色

“从海拔最低的阳日到海拔最高的神农顶,从针叶落叶阔叶林到暗针叶林,从湿地到河流,从喀斯特地形到冰川遗迹,我们经历了从前未曾经历、甚至未曾设想的东西,并从中懂得了很多道理。其实人生的道路就像登山,会有意料之外的坎坷和险滩,挑战自我的勇气和超越极限的斗志,就是战胜困难所必备的素质。”著名的“红楼女孩”王颖在随队参加武汉大学神农架及长江流域生态考察队后,写下这样的日记。

“武汉大学神农架及长江流域生态考察”自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如今已坚持开展十届。这项深受历届学子喜爱的科考活动不仅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精神,对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知识结构和人格的完善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活动所积攒的研究资料之丰富,堪称“关于当地生态环境资源的活化石”。这正是学校充分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有力佐证。

近四年来,全校每年申报的暑期社会实践重点项目不断增加,实践主题不断丰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社会效益也显著提升,逐步形成了社会实践“坚持紧扣时代脉搏,坚持紧跟社会热点,坚持贴近青年需求,坚持体现育人功能”的创新特色。

“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践行弘毅精神,服务城乡发展”……学校每年都会确立一个社会实践主题;为了真正让学子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学校把社会实践活动与时代主旋律相融合,与国内外形势相结合,客观反映青年学生成才的内在需要。

“我的家乡在长征路上”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系列农村对口帮扶活动、赴中西部农村调查及服务大型实践活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寻访十年民生路”主题实践活动等,无不加深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激发了他们的忧患意识。

把目光投向社会热点,结合社会需要,体现人文关怀,是社会实践的又一“重头戏”。2008年,“医疗服务灾区•奥运传递梦想”赴四川灾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为北川、安县四个灾民临时安置区的近千名孩子带去了欢声笑语。“关注留守儿童实践团”举办了“1+6”关爱活动,成立了专项奖学金,开展寻亲活动、武汉大学一日行、爱心家庭一日生活等活动,建立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站,组织五支特色服务分队,开展实践调研等,形成了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服务机制。

以“创造、创新、创业”为核心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本科教育的鲜明特色,而社会实践是开展“三创”教育,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技能的重要渠道。今年,“大学生科研基金立项研究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重点项目”和第三届“行走中华”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团等实践活动,对培养“三创”人才和促进就业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历经13万公里往返旅程,边境考察行程6万公里,共考察160个县级行政区,其中,考察港口码头38个、口岸19个,与111家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联系……这一串可观的数字为“中国轮廓”科学考察队所创造。2006年,以城市设计学院学生为主要阵容的18 支考察队从建筑风格、历史渊源、民族风情等多重视角考察祖国边境沿线的建筑与城镇。

在社会实践中,“中国轮廓”科学考察队队员不仅对建筑和设计专业有了更深刻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切身体会到了“国家形象”的庄严。“不到边境,便不知祖国有多大。不上高山,便不知祖国有多辽阔。参加这项活动,除了增长专业知识、培养团队精神外,更加深了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位考察队队员在实践日志中这样写道。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在全校数目众多、形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志愿服务类(包括支教)格外引人注目:实践地点多为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实践内容不会为自己的“充电”和就业直接增加砝码,需要实践者极大的奉献心、爱心……然而这类看似“吃力不讨好”的社会实践却受到学子们的热捧,每年的志愿服务类实践都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

赵小亭是一名中国注册青年志愿者,在武汉大学,与她有着同样身份的,就有17000余名大学生人们或许还记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获得者陶孝芳,大学期间38次捐献成分血;湖北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卢章洪,发起成立急救组织“救护之翼”,先后培训10000余人次……

正是因为有像赵小亭、陶孝芳、卢章洪等这样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珞珈志愿者心系祖国,关注社会,时刻铭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才让志愿服务精神在珞珈山上散发出更加耀目的光芒。

学校每年划拨20万元用于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志愿者的保障,将每个月第二个星期六设为“珞珈志愿者日”。在年复一年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一大批致力于开展支教志愿服务的优秀实践团队和先进个人典型不断涌现——

从珞珈山到贵州省贵定县,有一条由赵小亭所在的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党员开辟的爱心支教之路。四年来,该院近百名学生传递接力棒,坚持为当地山村小学生送去图书和素质教育课程,受到当地群众高度赞扬;

数学与统计学院赴贵州黔南支教实践队,扎根西部,不畏艰苦,连续7年奔赴当地开展支教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由我校大学生自发组织的赴四川省北川县北川中学“爱的传递”实践队发起为当地中学捐建图书馆的倡议,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苦难,终于圆了孩子们“一本书的心愿”;

西部计划志愿者“大山里的魔法教室”志愿服务项目组,筹资24.5万元为六所恩施贫困山区小学建设现代化艺体教室,并提供900多个小时支教志愿服务;

为留守儿童播撒希望种子的“种太阳”实践队,自2008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大别山区留守儿童的成长,发起人李可欣同学甚至休学一年,为项目的深化及实践队伍的壮大四处奔走……

从城市社区服务到农村支医支教,从政策理论宣讲到新农村建设,从帮助城市流动儿童到关爱贫困山区留守儿童,我校志愿服务者的足迹遍及32个省(市、自治区),学校也连续21年获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

在纪念赵小亭同学、宣传赵小亭事迹、学习赵小亭精神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社会实践必将引领更多的珞珈学子投身其中,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磨练自己的心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青春在实践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编辑:杨欣欣)

Copyright 2009-2021 武汉大学自考专升本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为武汉大学交流信息网站,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