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性和特殊性。
1、在解释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时,一般性和特殊性是可以交替使用的。具有一般性的理论能够解释相同环境条件下,大多数人的反应,但是却掩盖了个体差异。具有特殊性的理论 ,就不会忽略个体差异的存在,但它又不能解释在某种环境下,人们普遍会做出的反应。
2、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和适应水平理论都具有一般性的特点。它们都用于解释很多物理,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影响。这三种理论都可以预测当环境刺激不在最佳水平时,个体将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其中,唤醒理论的一般性最强。(也就是说,唤醒理论认为,刺激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引起个体生理和心理唤醒水平的改变,因此可以推断行为将受到什么影响。)刺激负荷理论的特殊性要强一些,它主要关注环境刺激对认知活动的限制,以及预测信息过载对行为的影响。适应水平理论则是最具特殊性的一种理论,它能根据个体对刺激的适用水平,预知某种特殊水平刺激产生的影响……环境应激理论具有较强的一般性,也就是说,它可推断环境中各种因素引起的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但无法解释对某个刺激源引起的反应如何,以及个体应激反应的差异。行为局限理论是最具特殊性的一种理论。当行为局限理论认为的环境条件确实存在时,可以有效地预测这种环境下个体的行为。刺激负荷理论的特殊性要强一些,适应水平理论则是最具特殊性的一种理论。
3、在解释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时,一般性和特殊性是可交替使用的。具有一般性的理论能解释相同环境条件下,大多数人的反应,但却掩盖了个体差异。例如关于噪音对操作的影响,唤醒理论认为噪音会干扰任务的操作,但却忽视上于个体的适应水平有差异,所以对于个别人,噪音可能会促进操作。如果是具有特殊性的理论,就不会忽略个体差异的存在,但它又不能解释在某种环境下,人们普遍会做出的反应。
4、生态说是最具一般性的理论,它能解释不同环境对大多数人产生的影响,却不能解释在同一行为情境中休体行为的差异。
5、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各种理论在解释环境-行为关系时,它们的分析水平是各不相同的。生态说是从群体水平上分析环境对行为影响的;刺激负荷说是从个体水平上分析的;适应水平理论则是从个体差异的水平上分析解释环境对不同个体所产生的影响。这些理论如果单独用于解释环境和行为的关系是不全面的,实际应用中,环境心理学家常常是交替使用JI种理论来进行解释。
现在拿对于个人空间的需要作为例子来说明各种理论。
1、 唤醒理论认为,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是由个体体验到的唤醒程度决定的;当个人空间的侵犯引起高唤醒水平时,个体就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
2、 刺激负荷理论则认为,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是因为环境提供的信息过载,此时,个体必须避免和忽略一些无关信息;轻此个体往往采取退避的方式,这就需要有一定的个人空间,让退避成为可能。
3、 行为局限理论认为,个人空间受侵犯,个体对环境的控制力减弱,行为自由受到限制,因此,需要重新恢复行为自由,这就必须有足够大的个人空间。
4、 适应水平理论认为,由于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空是的需求是不同的。
5、 环境应激理论则认为,当环境中的应激源过多时,为了避免各种应激源,个体就需要有足够的个人空间以回避这些应激源。
6、 最后,生态理论认为,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是自然选择,以及具体环境决定的。
M-中介变量:是指对环境条件反应的内部知觉,认知和情感过程。人类体验环境引起的情绪因素是环境与行为关系的中介变量。
M-缓和变量:指增加或减少情境影响的因素。
环境——缓和变量——中介变量——评价——行为
莫若比安和拉塞尔认为,所有的情感状态都由三个维度构成:愉快,唤醒,控制感
第四章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P41
M-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可由外部刺激引起,也可由机体内部的刺激引起。根据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类。
M-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过去的经验与各种感觉结合而形成的。知觉是纯生理性的,知觉的几个主要心理特性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完整性、知觉的恒常性和知觉的组织性。
(感觉主要以生理机能为基础,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因而有较小的个体差异。而知觉是纯心理性的,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TX/M-环境知觉:是从对环境中个别刺激的加工开始的。通常会经过刺激的觉察、刺激的辨别、刺激的再认和刺激的评定这些过程。
TX:汉尔森(1978)提出,环境知觉包括认知的(思维的),情感的(情绪的),解释和评价的成分。
听觉通过单耳只能判断声音的远近,双耳才能有方位的判断。
嗅觉道,个体是根据嗅觉刺激的强弱来判断距离的。
M-习惯化: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个体对环境的知觉敏感性会发生变化。如果刺激恒定,反应越来越弱称为习惯化。这种习惯化对嗅觉刺激、味觉刺激、噪音、光、压力、温度等都可发生,与对环境的适应有关。而对变化的知觉则与环境刺激变化的快慢、可觉察性有关,即环境变化的快慢影响我们对环境变化的知觉。
J-简述环境知觉理论。P44
环境知觉可以通过两个过程完成,一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即概念驱动;另一个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即数据驱动。对环境知觉过程,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机制和理论。
1、格式塔理论:认为,我们的脑以一种主动的方式对刺激进行建构,提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原则。
2、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即生物个体要寻找能使它们有最大程度生存的机会。这种理论也称为生态学观点,它比较强调知觉反应的先天性。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知觉环境中对他们有功能价值的方面。同时它还认为,感觉信息确实是真实世界的一个正确记录,而助环境中的一些关键部分(如地心引力,昼夜周期等)在整个演化历史中是不变的。
3、学习理论:认为,我们的知觉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必须学会知觉环境中的关键方面。知觉中学习和经验的重要结果是关于我们周围环境的假设的发展,这种假设有时会导致误会知觉或错觉。
4、概率功能主义:即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它是布伦斯维克用数学来描述个体知觉过程的一个模型。当对包含多维度刺激的大环境作判断时,我们会给不同的刺激线索赋予不同的概率值(权重),并对一系列散在的环境信息过滤,重新结合成有序统一的知觉。个体利用可能歪曲的信息对环境的真实特征作(本质)作一可能性的判断。它强调知觉是一个概率计算的过程,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M-环境认知:应该是“知道环境或具有环境方面的知识”。它是指人对环境的储存、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组合,从而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验和期待是两个需要考虑的很重要的方面。
J-什么是认知地图?
M-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对人类认知地图的研究源于凯文。林奇对“城市的表象”研究。他对在波士顿生活工作的洛杉叽人进行了调查,请他们画出从家到工作地点的行走路线,对某些路径的细节进行描述,列出最独特的给人印象最深的途径,以及对某一城市的空间表征——认知地图。
目前认知地图研究的直接渊源是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Tolman)。根据对情境的“认知”,获得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并从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符号-格式塔”模式,这种模式被形象地称之为“认知地图”。“认知地图”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也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
J-研究认知地图的方法。
⑴画草图:运用一系列问题请某一环境中的个体勾画出来他头脑中对这一环境的表象。最主要的方法是让被试画出其城市大的草图,即在纸上画出他们看这个城市的表象。
⑵对某一环境进行图示反应:再认一个人心理贮存的环境图像。如对一个居住点的偏爱,来评定或排列分级。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在图上标出一些阴影,这些阴影区域代表主观性质,像吸引性或熟悉性的集体评定。
⑶再认任务:林奇在研究中,除了画草图,还请被试报告,他们是否能找出在一些不熟悉地方的图片中所插入的一些标志的图片。米尔格瑞姆及其同事重新作用了这种方法,因这它避免了由于人们绘画能力不同造成的问题。
⑷距离估计并建造统计意义上的地图:不用画草图,而是通过让被试简单地估计一个环境中两个地点间的距离。尽管这种方法避免了其他方法的一些问题(如绘画能力的差异),但它本身也有不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从A到B距离的估计,不一定与他对从B到A距离的估计一样。
认知地图的一些共同成分,即用来描述和分析认知地图的五种关键维度:路径、边界、区域、结点及标志。
( 路径:人们在环境中所使用的行进通道,如街道、河流、地铁线、步行街等;
边界:不一定是线性成分,但倾向于是线性的,有限定和封闭的特征,象墙、法定的边界,海岸线等;
区域:是认知地图中较大的空间,它们具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宿舍区”、很多国家中的“中国城”等;
结点:行为较为集中的点,它连接主要的路径,或者是几条路径的终点,或者是路径在此处中断,如交叉路口、车站广场、交通枢纽等;
标志:人们用作参照点的突出特征、明显的界标和标志,通常从较远处就可以看到。如在一个城镇中有特色的建筑。标志在城市规划中常是非常受重视的,因为他们可作为城市的象征,如以博雅塔作为北大标志)
优势:自考专业课程30%的平时成绩,视频教学,通过率高。 [详情] |
一般性和特殊性。
1、在解释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时,一般性和特殊性是可以交替使用的。具有一般性的理论能够解释相同环境条件下,大多数人的反应,但是却掩盖了个体差异。具有特殊性的理论 ,就不会忽略个体差异的存在,但它又不能解释在某种环境下,人们普遍会做出的反应。
2、唤醒理论、刺激负荷理论和适应水平理论都具有一般性的特点。它们都用于解释很多物理,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影响。这三种理论都可以预测当环境刺激不在最佳水平时,个体将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其中,唤醒理论的一般性最强。(也就是说,唤醒理论认为,刺激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引起个体生理和心理唤醒水平的改变,因此可以推断行为将受到什么影响。)刺激负荷理论的特殊性要强一些,它主要关注环境刺激对认知活动的限制,以及预测信息过载对行为的影响。适应水平理论则是最具特殊性的一种理论,它能根据个体对刺激的适用水平,预知某种特殊水平刺激产生的影响……环境应激理论具有较强的一般性,也就是说,它可推断环境中各种因素引起的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但无法解释对某个刺激源引起的反应如何,以及个体应激反应的差异。行为局限理论是最具特殊性的一种理论。当行为局限理论认为的环境条件确实存在时,可以有效地预测这种环境下个体的行为。刺激负荷理论的特殊性要强一些,适应水平理论则是最具特殊性的一种理论。
3、在解释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时,一般性和特殊性是可交替使用的。具有一般性的理论能解释相同环境条件下,大多数人的反应,但却掩盖了个体差异。例如关于噪音对操作的影响,唤醒理论认为噪音会干扰任务的操作,但却忽视上于个体的适应水平有差异,所以对于个别人,噪音可能会促进操作。如果是具有特殊性的理论,就不会忽略个体差异的存在,但它又不能解释在某种环境下,人们普遍会做出的反应。
4、生态说是最具一般性的理论,它能解释不同环境对大多数人产生的影响,却不能解释在同一行为情境中休体行为的差异。
5、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各种理论在解释环境-行为关系时,它们的分析水平是各不相同的。生态说是从群体水平上分析环境对行为影响的;刺激负荷说是从个体水平上分析的;适应水平理论则是从个体差异的水平上分析解释环境对不同个体所产生的影响。这些理论如果单独用于解释环境和行为的关系是不全面的,实际应用中,环境心理学家常常是交替使用JI种理论来进行解释。
现在拿对于个人空间的需要作为例子来说明各种理论。
1、 唤醒理论认为,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是由个体体验到的唤醒程度决定的;当个人空间的侵犯引起高唤醒水平时,个体就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
2、 刺激负荷理论则认为,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是因为环境提供的信息过载,此时,个体必须避免和忽略一些无关信息;轻此个体往往采取退避的方式,这就需要有一定的个人空间,让退避成为可能。
3、 行为局限理论认为,个人空间受侵犯,个体对环境的控制力减弱,行为自由受到限制,因此,需要重新恢复行为自由,这就必须有足够大的个人空间。
4、 适应水平理论认为,由于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空是的需求是不同的。
5、 环境应激理论则认为,当环境中的应激源过多时,为了避免各种应激源,个体就需要有足够的个人空间以回避这些应激源。
6、 最后,生态理论认为,对个人空间的需要是自然选择,以及具体环境决定的。
M-中介变量:是指对环境条件反应的内部知觉,认知和情感过程。人类体验环境引起的情绪因素是环境与行为关系的中介变量。
M-缓和变量:指增加或减少情境影响的因素。
环境——缓和变量——中介变量——评价——行为
莫若比安和拉塞尔认为,所有的情感状态都由三个维度构成:愉快,唤醒,控制感
第四章 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P41
M-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可由外部刺激引起,也可由机体内部的刺激引起。根据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类。
M-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过去的经验与各种感觉结合而形成的。知觉是纯生理性的,知觉的几个主要心理特性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完整性、知觉的恒常性和知觉的组织性。
(感觉主要以生理机能为基础,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因而有较小的个体差异。而知觉是纯心理性的,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TX/M-环境知觉:是从对环境中个别刺激的加工开始的。通常会经过刺激的觉察、刺激的辨别、刺激的再认和刺激的评定这些过程。
TX:汉尔森(1978)提出,环境知觉包括认知的(思维的),情感的(情绪的),解释和评价的成分。
听觉通过单耳只能判断声音的远近,双耳才能有方位的判断。
嗅觉道,个体是根据嗅觉刺激的强弱来判断距离的。
M-习惯化: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个体对环境的知觉敏感性会发生变化。如果刺激恒定,反应越来越弱称为习惯化。这种习惯化对嗅觉刺激、味觉刺激、噪音、光、压力、温度等都可发生,与对环境的适应有关。而对变化的知觉则与环境刺激变化的快慢、可觉察性有关,即环境变化的快慢影响我们对环境变化的知觉。
J-简述环境知觉理论。P44
环境知觉可以通过两个过程完成,一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即概念驱动;另一个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即数据驱动。对环境知觉过程,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机制和理论。
1、格式塔理论:认为,我们的脑以一种主动的方式对刺激进行建构,提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原则。
2、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即生物个体要寻找能使它们有最大程度生存的机会。这种理论也称为生态学观点,它比较强调知觉反应的先天性。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知觉环境中对他们有功能价值的方面。同时它还认为,感觉信息确实是真实世界的一个正确记录,而助环境中的一些关键部分(如地心引力,昼夜周期等)在整个演化历史中是不变的。
3、学习理论:认为,我们的知觉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必须学会知觉环境中的关键方面。知觉中学习和经验的重要结果是关于我们周围环境的假设的发展,这种假设有时会导致误会知觉或错觉。
4、概率功能主义:即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它是布伦斯维克用数学来描述个体知觉过程的一个模型。当对包含多维度刺激的大环境作判断时,我们会给不同的刺激线索赋予不同的概率值(权重),并对一系列散在的环境信息过滤,重新结合成有序统一的知觉。个体利用可能歪曲的信息对环境的真实特征作(本质)作一可能性的判断。它强调知觉是一个概率计算的过程,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M-环境认知:应该是“知道环境或具有环境方面的知识”。它是指人对环境的储存、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组合,从而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验和期待是两个需要考虑的很重要的方面。
J-什么是认知地图?
M-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对人类认知地图的研究源于凯文。林奇对“城市的表象”研究。他对在波士顿生活工作的洛杉叽人进行了调查,请他们画出从家到工作地点的行走路线,对某些路径的细节进行描述,列出最独特的给人印象最深的途径,以及对某一城市的空间表征——认知地图。
目前认知地图研究的直接渊源是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Tolman)。根据对情境的“认知”,获得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并从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符号-格式塔”模式,这种模式被形象地称之为“认知地图”。“认知地图”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也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
J-研究认知地图的方法。
⑴画草图:运用一系列问题请某一环境中的个体勾画出来他头脑中对这一环境的表象。最主要的方法是让被试画出其城市大的草图,即在纸上画出他们看这个城市的表象。
⑵对某一环境进行图示反应:再认一个人心理贮存的环境图像。如对一个居住点的偏爱,来评定或排列分级。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在图上标出一些阴影,这些阴影区域代表主观性质,像吸引性或熟悉性的集体评定。
⑶再认任务:林奇在研究中,除了画草图,还请被试报告,他们是否能找出在一些不熟悉地方的图片中所插入的一些标志的图片。米尔格瑞姆及其同事重新作用了这种方法,因这它避免了由于人们绘画能力不同造成的问题。
⑷距离估计并建造统计意义上的地图:不用画草图,而是通过让被试简单地估计一个环境中两个地点间的距离。尽管这种方法避免了其他方法的一些问题(如绘画能力的差异),但它本身也有不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从A到B距离的估计,不一定与他对从B到A距离的估计一样。
认知地图的一些共同成分,即用来描述和分析认知地图的五种关键维度:路径、边界、区域、结点及标志。
( 路径:人们在环境中所使用的行进通道,如街道、河流、地铁线、步行街等;
边界:不一定是线性成分,但倾向于是线性的,有限定和封闭的特征,象墙、法定的边界,海岸线等;
区域:是认知地图中较大的空间,它们具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宿舍区”、很多国家中的“中国城”等;
结点:行为较为集中的点,它连接主要的路径,或者是几条路径的终点,或者是路径在此处中断,如交叉路口、车站广场、交通枢纽等;
标志:人们用作参照点的突出特征、明显的界标和标志,通常从较远处就可以看到。如在一个城镇中有特色的建筑。标志在城市规划中常是非常受重视的,因为他们可作为城市的象征,如以博雅塔作为北大标志)
相关信息
Copyright 2009-2021 武汉大学自考专升本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为武汉大学交流信息网站,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