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武汉大学自考 > 院校动态 > 志愿者精神的璀璨之光

志愿者精神的璀璨之光

来源: 武汉大学自考 发布时间:2010-12-22 16:34 点击数:46

沿着学长们踏出的爱心之路,前往贵州山区爱心支教。21日,年仅21岁的武汉大学女生赵小亭在社会实践途中,被滚落的山石击中头部,不幸当场遇难,将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苗岭大山中。

她的青春虽然短暂,却在当代青年学子中树立起一把闪亮的标杆,成为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楷模。

1990521生于江苏省如皋市一个普通三口之家的赵小亭,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同情心。200897入读武汉大学本科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先后获评“武汉大学新生丙等奖学金”、“学院社会活动积极分子”等,并成为中国注册青年志愿者的一员。她性格开朗,学习刻苦,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大一担任院学生会体育部部委及小球中心主任、20084班副班长,大二担任院学生会女生部副部、20084班副班长,20092010学年由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她始终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努力践行党员义务,受到老师与同学们一致好评;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她始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克己奉公,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称赞。赵小亭同学是一位平凡的武汉大学学生,但是平凡孕育伟大,淡然彰显崇高。沿着赵小亭的成长轨迹,记者试图探寻这位德才并进大学生的青春风采。

坚定信念,甘于奉献

“我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刻苦学习,积极向上,努力做一名新时代的合格大学生、合格党员。我将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接受党组织的检查考核。”——摘于赵小亭20099月所写的《入党申请书》

“赵老师,你走之后会不会给我打电话?”,“赵老师,你走之后,我们给你写信你收的到吗?”“赵老师,我们舍不得你走……”这一句句最朴实却又最真实,最让人动情的话语出自湖南新邵的留守儿童们。20097月,在赵小亭等支教队员离开之时,孩子们依依不舍,用最为朴实的语言表达感激与不舍之情。

正是在一届又一届高年级党支部同学的影响下,赵小亭被支教队员与孩子们之间的故事所打动,认识到参加党支部支教活动是自己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增添了自己不断进取信心和无私奉献的决心。赵小亭时时刻刻都提醒自己作为一个当代青年大学生,应当在同学中间所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应该义不容辞地接过高年级党员传下来的接力棒。她认为,作为当代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在庆幸自己享受良好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应将目光投向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尤其关注当地的教育问题,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促进落后地区教育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因此,她两次主动报名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支教活动,心系偏远地区教育。

支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境界。赵小亭深深体会到,贫困山村需要支教志愿者不仅仅是一个老师、一个教学者,更重要的是,要起到将山村和外面社会连接起来的桥梁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总结自己扮演的角色,她认为,应主动担当起帮助山村孩子重树生活信心、点亮他们未来希望之灯的那个引路人,用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影响那里的孩子,教会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如此,支教老师走后,孩子们心中依然充满希望。而要转变山区农村教育观念,不能仅从学校这个教育机构抓起,转变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很重要。因此,除了上课,课余时间积她经常与性格内向、家庭贫困的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学习困难和心理状况,勉励他们热爱生活,通过勤奋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心系社会,热爱人民

“我觉得总是一些细节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尤其有求于人的时候,因为她(他)们会急你所急,想你所想,看你所看,感你所感。”——摘于赵小亭2010514的日记

20097月中旬,湖南新邵某农户家里。“您好,我们是武汉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支教团队,想来您这里做个调研,关于家电下乡的,您家里有下乡家电么?您知道家电使用过程中该注意哪些问题,赵小亭向老乡们提问。在她的带领下,队友们纷纷开始去不同老乡家里调研家电下乡相关问题。不仅为老乡们解决家电使用中的技术问题,小亭最关心老乡们的生活条件。遇到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或是老人,她总是忍不住要把自己携带的文具、食品递到他们的手里。在团队召开的总结会上,她深情地说:“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是不能忘记那些还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我们的同龄人,甚至与比我们小很多的孩子们,他们还在吃苦,所以,我们要尽所能帮帮他们。”

贵定县马场河乡中心小学是一所留守农民工子女学校,20107月,赵小亭和队员们到这里后发现,农民工子女尤其是留守儿童,不仅存在着学习上的困难,更面临着生活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障碍。于是,每位支教队员除课堂讲授外,还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建立双向互动的“结对子”关系,开展长期无间断的帮扶活动,内容涵盖学习、生活、心理辅导等全方位、深层次。这种支教形式,使得队员们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及成长现状有更深刻了解,对他们的帮助也更具针对性和及时性,大大提升了支教的实效。

赵小亭在支教期间担任安全课和合唱课教学老师。课前,她总是认真备课,笔记本上工整地记录了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每次上课前,她还要在寝室里演练好几遍,获得大家一致通过后,才去课堂上正式教学。往讲台上一站,赵小亭就完全变了一个人,一改往日的嬉笑,从大家眼中的开心果变成一个严谨认真的老师。孩子们都很爱上她的课,在她的课堂上,几乎没有一个孩子捣乱。课后,她平易近人,又恢复了那笑嘻嘻的面容,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经常能听到她和学生们一起玩耍的嬉笑声。到了晚上,学校关门的时间,很多孩子迟迟不肯离开,要和赵老师多呆一会。除了支教,她还不忘村里的老人,利用课余时间带领队员们去了村里的老人院,帮助那些老人们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为他们表演文艺节目,给老人们带去久违的欢笑。临别时,好几位老人掉下了不舍的眼泪。

不畏艰苦,勇于实践

“我是无敌赵小亭”——赵小亭2009年一次为寝室维修水管时如是说

同学们眼里,赵小亭是个乐天派,无论支教有多苦,她从没一句怨言。虽然支教生活比较辛苦,甚至可以说是苦不堪言,但她内心总是充满着快乐与感动。通过支教实践,大家感触甚多、体验甚多、收获甚多,心常常被感动包围着。当地民众纯朴、善良、艰苦朴素的品质感动了她,当地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感动了她,当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更是深深地感动了她。

20097月,赵小亭第一次与同学前往湖南新邵地区支教。进入大学首次次参加社会实践,她是带着满腔热情和一点好奇开始支教之旅的。来到小学后,她发现环境比想象中的要艰苦得多,夏天室内温度高达三十七八度,还没地方洗澡,吃住都在教室。因为没有电扇,只能用作业本当手扇缓解炎热之苦,同时还要忍受肆虐的蚊虫叮咬。虽然如此,她没有半句怨言,相反,还安慰和鼓励队员不要放弃,积极做好支教工作,完成使命。当她站在教室,看着纯真无暇、求知若渴的孩子们时,当她站在村头,看着一座座破烂泥砖砌成的平房时,她暗暗下定决心,要为这些孩子们做点什么,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随之,她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队员们也被她的这种精神感染,抛除杂念,团结一心,让课堂更加生动、精彩。

今年7月,她再次放弃假期,主动报名随2008级党支部前往贵州省贵定县马场河小学支教。比起前一次,这次支教的环境和条件更加艰苦。前往距贵定县城几十公里之遥的马场河镇大山之中,没有自来水,没有宿舍,只能用课桌拼成床,住在教室,要走十多分钟到农家吃饭,用水管接山上流下来的溪水洗澡,经常还遇到断水的情况。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她主动站出来为队友们加油打气:“我们既然来了,就要教好孩子们,带领他们走出大山,走出贫困。我们就是他们的希望。虽然这里比较艰苦,但是这里有城市里看不到的秀美风景,有城市里呼吸不到的新鲜空气。大家加油!”一番朴实而真切的话语感动了队员,大家重新调整好心态,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光荣的支教任务。

脚踏实地,立志成才

“世界上没有捷径,最快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摘于赵小亭20106月期末复习期间日记

在室友的日记中记载着这样一个小片段,2009114早上6点半,天还没有亮,寝室玻璃上结满厚厚一层霜,这个时候,赵小亭的床头就响起阵阵闹铃声,不多久她就洗漱好准备去图书馆。一边动身,一边还招呼室友们“起床啦,起床啦,再不起来,就没位子自习了。”话音刚落,她已抱着一本英语书出门晨读了。

无论是酷暑还是数九寒天,赵小亭那略显单薄的身影总是最早出现在教室。她从不缺课、不迟到、不早退,总是坐在教室前排,专心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做笔记,课下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按时独立完老师布置的作业,经常在自习室看到她的身影。课下勤学好问,虚心向同学们请教不懂的问题,每天早上去室外读英语。她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各科成绩基本在都到85分以上,还顺利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考试。在同学们的眼里,赵小亭就像一台“永动机”,除了第一课堂学习,课余时间总是积极参与学校、学院第二课堂活动,以开阔眼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大一军训期间,她严格要求自己,敢于吃苦,从不畏缩,在军体拳方阵中表现突出,受到教官好评。刚进校时,在武汉大学金秋艺术节系列活动中,她出色地策划并完成了情景剧编演任务,获校级二等奖。

721日下午5点左右,支教队员在行走途中,突然山体落下一块石头。赵小亭倒下了,甚至连最后一句话都没来得及说,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就这样倒在了支教途中,倒在了对大山无尽的爱中。她,奏响了关于无私奉献的绝唱。她对大山的爱,对孩子们的爱,永远留在这山谷中。

赵小亭的青春是短暂的,但是经过磨砺的青春,为了理想无私奉献的青春,将永远闪光。春华秋实,精神不朽。赵小亭的人生境界,是一种熠熠生辉的精神,她的国家担当与社会责任感,是留给她的同辈,留给当代青年、留给这个时代的一部生动教材和宝贵财富。

编辑:田业胜


如果您对“志愿者精神的璀璨之光”还有疑问,可立即咨询武汉大学自考招生网的客服老师:点击咨询
院校动态
学校首页 招生专业 自考简章
成考简章 常见问答 网上报名

志愿者精神的璀璨之光

来源: 武汉大学自考   点击数:46

发布时间:2010-12-22 16:34

沿着学长们踏出的爱心之路,前往贵州山区爱心支教。21日,年仅21岁的武汉大学女生赵小亭在社会实践途中,被滚落的山石击中头部,不幸当场遇难,将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苗岭大山中。

她的青春虽然短暂,却在当代青年学子中树立起一把闪亮的标杆,成为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楷模。

1990521生于江苏省如皋市一个普通三口之家的赵小亭,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同情心。200897入读武汉大学本科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先后获评“武汉大学新生丙等奖学金”、“学院社会活动积极分子”等,并成为中国注册青年志愿者的一员。她性格开朗,学习刻苦,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大一担任院学生会体育部部委及小球中心主任、20084班副班长,大二担任院学生会女生部副部、20084班副班长,20092010学年由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她始终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努力践行党员义务,受到老师与同学们一致好评;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她始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克己奉公,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称赞。赵小亭同学是一位平凡的武汉大学学生,但是平凡孕育伟大,淡然彰显崇高。沿着赵小亭的成长轨迹,记者试图探寻这位德才并进大学生的青春风采。

坚定信念,甘于奉献

“我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刻苦学习,积极向上,努力做一名新时代的合格大学生、合格党员。我将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接受党组织的检查考核。”——摘于赵小亭20099月所写的《入党申请书》

“赵老师,你走之后会不会给我打电话?”,“赵老师,你走之后,我们给你写信你收的到吗?”“赵老师,我们舍不得你走……”这一句句最朴实却又最真实,最让人动情的话语出自湖南新邵的留守儿童们。20097月,在赵小亭等支教队员离开之时,孩子们依依不舍,用最为朴实的语言表达感激与不舍之情。

正是在一届又一届高年级党支部同学的影响下,赵小亭被支教队员与孩子们之间的故事所打动,认识到参加党支部支教活动是自己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增添了自己不断进取信心和无私奉献的决心。赵小亭时时刻刻都提醒自己作为一个当代青年大学生,应当在同学中间所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应该义不容辞地接过高年级党员传下来的接力棒。她认为,作为当代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在庆幸自己享受良好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应将目光投向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尤其关注当地的教育问题,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促进落后地区教育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因此,她两次主动报名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支教活动,心系偏远地区教育。

支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境界。赵小亭深深体会到,贫困山村需要支教志愿者不仅仅是一个老师、一个教学者,更重要的是,要起到将山村和外面社会连接起来的桥梁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总结自己扮演的角色,她认为,应主动担当起帮助山村孩子重树生活信心、点亮他们未来希望之灯的那个引路人,用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影响那里的孩子,教会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如此,支教老师走后,孩子们心中依然充满希望。而要转变山区农村教育观念,不能仅从学校这个教育机构抓起,转变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很重要。因此,除了上课,课余时间积她经常与性格内向、家庭贫困的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学习困难和心理状况,勉励他们热爱生活,通过勤奋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心系社会,热爱人民

“我觉得总是一些细节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尤其有求于人的时候,因为她(他)们会急你所急,想你所想,看你所看,感你所感。”——摘于赵小亭2010514的日记

20097月中旬,湖南新邵某农户家里。“您好,我们是武汉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支教团队,想来您这里做个调研,关于家电下乡的,您家里有下乡家电么?您知道家电使用过程中该注意哪些问题,赵小亭向老乡们提问。在她的带领下,队友们纷纷开始去不同老乡家里调研家电下乡相关问题。不仅为老乡们解决家电使用中的技术问题,小亭最关心老乡们的生活条件。遇到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或是老人,她总是忍不住要把自己携带的文具、食品递到他们的手里。在团队召开的总结会上,她深情地说:“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是不能忘记那些还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我们的同龄人,甚至与比我们小很多的孩子们,他们还在吃苦,所以,我们要尽所能帮帮他们。”

贵定县马场河乡中心小学是一所留守农民工子女学校,20107月,赵小亭和队员们到这里后发现,农民工子女尤其是留守儿童,不仅存在着学习上的困难,更面临着生活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障碍。于是,每位支教队员除课堂讲授外,还与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建立双向互动的“结对子”关系,开展长期无间断的帮扶活动,内容涵盖学习、生活、心理辅导等全方位、深层次。这种支教形式,使得队员们对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及成长现状有更深刻了解,对他们的帮助也更具针对性和及时性,大大提升了支教的实效。

赵小亭在支教期间担任安全课和合唱课教学老师。课前,她总是认真备课,笔记本上工整地记录了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每次上课前,她还要在寝室里演练好几遍,获得大家一致通过后,才去课堂上正式教学。往讲台上一站,赵小亭就完全变了一个人,一改往日的嬉笑,从大家眼中的开心果变成一个严谨认真的老师。孩子们都很爱上她的课,在她的课堂上,几乎没有一个孩子捣乱。课后,她平易近人,又恢复了那笑嘻嘻的面容,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经常能听到她和学生们一起玩耍的嬉笑声。到了晚上,学校关门的时间,很多孩子迟迟不肯离开,要和赵老师多呆一会。除了支教,她还不忘村里的老人,利用课余时间带领队员们去了村里的老人院,帮助那些老人们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为他们表演文艺节目,给老人们带去久违的欢笑。临别时,好几位老人掉下了不舍的眼泪。

不畏艰苦,勇于实践

“我是无敌赵小亭”——赵小亭2009年一次为寝室维修水管时如是说

同学们眼里,赵小亭是个乐天派,无论支教有多苦,她从没一句怨言。虽然支教生活比较辛苦,甚至可以说是苦不堪言,但她内心总是充满着快乐与感动。通过支教实践,大家感触甚多、体验甚多、收获甚多,心常常被感动包围着。当地民众纯朴、善良、艰苦朴素的品质感动了她,当地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感动了她,当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更是深深地感动了她。

20097月,赵小亭第一次与同学前往湖南新邵地区支教。进入大学首次次参加社会实践,她是带着满腔热情和一点好奇开始支教之旅的。来到小学后,她发现环境比想象中的要艰苦得多,夏天室内温度高达三十七八度,还没地方洗澡,吃住都在教室。因为没有电扇,只能用作业本当手扇缓解炎热之苦,同时还要忍受肆虐的蚊虫叮咬。虽然如此,她没有半句怨言,相反,还安慰和鼓励队员不要放弃,积极做好支教工作,完成使命。当她站在教室,看着纯真无暇、求知若渴的孩子们时,当她站在村头,看着一座座破烂泥砖砌成的平房时,她暗暗下定决心,要为这些孩子们做点什么,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随之,她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队员们也被她的这种精神感染,抛除杂念,团结一心,让课堂更加生动、精彩。

今年7月,她再次放弃假期,主动报名随2008级党支部前往贵州省贵定县马场河小学支教。比起前一次,这次支教的环境和条件更加艰苦。前往距贵定县城几十公里之遥的马场河镇大山之中,没有自来水,没有宿舍,只能用课桌拼成床,住在教室,要走十多分钟到农家吃饭,用水管接山上流下来的溪水洗澡,经常还遇到断水的情况。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她主动站出来为队友们加油打气:“我们既然来了,就要教好孩子们,带领他们走出大山,走出贫困。我们就是他们的希望。虽然这里比较艰苦,但是这里有城市里看不到的秀美风景,有城市里呼吸不到的新鲜空气。大家加油!”一番朴实而真切的话语感动了队员,大家重新调整好心态,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光荣的支教任务。

脚踏实地,立志成才

“世界上没有捷径,最快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摘于赵小亭20106月期末复习期间日记

在室友的日记中记载着这样一个小片段,2009114早上6点半,天还没有亮,寝室玻璃上结满厚厚一层霜,这个时候,赵小亭的床头就响起阵阵闹铃声,不多久她就洗漱好准备去图书馆。一边动身,一边还招呼室友们“起床啦,起床啦,再不起来,就没位子自习了。”话音刚落,她已抱着一本英语书出门晨读了。

无论是酷暑还是数九寒天,赵小亭那略显单薄的身影总是最早出现在教室。她从不缺课、不迟到、不早退,总是坐在教室前排,专心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做笔记,课下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按时独立完老师布置的作业,经常在自习室看到她的身影。课下勤学好问,虚心向同学们请教不懂的问题,每天早上去室外读英语。她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各科成绩基本在都到85分以上,还顺利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考试。在同学们的眼里,赵小亭就像一台“永动机”,除了第一课堂学习,课余时间总是积极参与学校、学院第二课堂活动,以开阔眼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大一军训期间,她严格要求自己,敢于吃苦,从不畏缩,在军体拳方阵中表现突出,受到教官好评。刚进校时,在武汉大学金秋艺术节系列活动中,她出色地策划并完成了情景剧编演任务,获校级二等奖。

721日下午5点左右,支教队员在行走途中,突然山体落下一块石头。赵小亭倒下了,甚至连最后一句话都没来得及说,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就这样倒在了支教途中,倒在了对大山无尽的爱中。她,奏响了关于无私奉献的绝唱。她对大山的爱,对孩子们的爱,永远留在这山谷中。

赵小亭的青春是短暂的,但是经过磨砺的青春,为了理想无私奉献的青春,将永远闪光。春华秋实,精神不朽。赵小亭的人生境界,是一种熠熠生辉的精神,她的国家担当与社会责任感,是留给她的同辈,留给当代青年、留给这个时代的一部生动教材和宝贵财富。

编辑:田业胜

Copyright 2009-2021 武汉大学自考专升本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为武汉大学交流信息网站,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